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4年10月23日,农林与生态学部直属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前往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护绿水青山”主题党日活动。

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点,王兴东局长深情地讲述了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的工作人员多年来在毛乌素沙地与黄沙斗争实现人进沙退的动人故事。“我们把沙漠从城市和农田的边缘推后到20公里的地方,这就是三代白芨滩人六十多年的坚守。”王兴东感慨道。1953年,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芨滩防沙林场)成立,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8万亩。这里毛乌素沙地边缘,距黄河最近距离仅仅5公里,大量泥沙沿沟进入黄河,严重影响黄河安全。60多年来,三代治沙人不断改进治沙技术,变被动为主动,因地制宜,因水施策,探索出了“1+4”精准技术,“1”是草方格固定流沙,“4”是与雨季播撒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项技术互为补充,主抓雨季造林,啥时候下雨就啥时候造林,并注重灌草结合、树种间合理搭配,沙丘丘顶播撒草籽,在迎风坡、丘间低地种植耐旱灌木(柠条、花棒、沙拐枣等),极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据统计,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银川河东地区的生态安全,成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样板区。为沙区可持续发展,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沙区边缘有水的地方,采取滴灌节水技术,营造乔灌混交林,种植沙地经济林,发展沙产业,构建了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区乔灌混交林,经果林、养殖业、种植业、生态旅游“六位一体”的治沙模式,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六位一体”治沙模式被国务院确定为促进宁夏经济发展重点推广模式。在治沙机制上,改变过去大兵团作战的管理方式,实行职工个人、家庭或联组承包合同制造林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我要造林”的浓厚氛围,锻造形成了以王有德同志为代表的“宁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白芨滩精神。

在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讲解员详细讲解了“沙漠印象、沙化危机、沙漠宝藏、与沙共舞、白芨滩的故事”等五个展域,全面介绍全国防沙治沙成就,防沙治沙技术,以及“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的巨大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

在“宸喜园”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栽种的枣树前,王局长带领我们重温了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时的情景,习近平面对一望无际的麦草方格,对治沙干部群众说,“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我们会全力支持”。如今,久久为功,宁夏逐步实现人进沙退、绿进沙退、山川土地由“黄”到“绿”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栽种的枣树也长成参天大树,香甜的红枣滋润着每个人的心。

在座谈会上,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万仲武在会上介绍了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挑战。

王局长介绍了保护区已开展的科研基本情况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巩固和发展保护区防沙治沙成果,进一步提升治沙用沙成效,希望与宁夏大学农林与生态学部深入开展科研合作。

学部党委书记张宁表示,将进一步与学院沟通,建立科研分工职责明确的专业团队,为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切实可行的科研助力,共同守护宁夏的青山绿水。

党员干部还参观了保护区多种经营示范点“悦鹿苑”,与梅花鹿零距离接触,体验与动物亲近的快乐。

上一篇: 生态环境学院师生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生态学大会并取得丰硕成果

下一篇: 生态环境学院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